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米飯融入烘焙.飲品 "米食復興"成果萌芽

2017-05-13 22:39:12

台灣被稱作是稻米王國,不過隨著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吃米的人越來越少,連帶導致農田休耕面積越來越多,當我們的糧食多半仰賴進口、自給率下降,將是未來國家安全的一大隱憂。除了官方近年來推廣米食復興運動外,還有一群人也努力改變民眾飲食習慣,他們把吃米變得更方便、更好吃,希望台灣人重新愛上米的好滋味。

20170511A02.jpg

在地好米 直送清大

古早味零食爆米香,陣陣糙米香氣令人垂涎三尺,清華大學每個月舉辦兩次綠市集,這裡有小農無毒鮮蔬,用台灣水果做的冰淇淋;其中還有個攤位不賣東西,而是要你喜歡吃米。

美好飲食 從米開始

把煮熟的白米裝進塑膠袋反覆揉捏,或運用木槌、榔頭敲敲打打,原本粒粒分明的米粒,壓到軟爛黏稠,再沾點花生糖粉、芝麻粉,不用糯米做的麻糬,一樣口感Q彈。

民眾VS推廣團隊成員 高成翰:「(在地米是在哪裡?)在新豐,聞起來會有芋頭的香味,可是吃起來的話就沒有。」

20170511A03.jpg

土地關懷 清大拋磚

活動簡單好玩,不只小朋友被吸引,大人也拿起產地介紹,細細閱讀。這幾位同學擁有生科系、原子科學、工業工程和文化研究等多元背景,他們以行動支持在地小農,將無毒白米引進校園。

清大在地米推廣團隊成員 羅宥騏:「我們其實是一個串接的角色,然後要找到一個適合的價錢,是農友跟攤商他們彼此都願意去承擔的價錢,當然計畫經費上面是有一些補助的店家,然後讓學生還有農友都創造一個三贏的情況。」

記者 戴元利:「在地的無毒白米不是只有在假日市集才吃得到,清華的學生也把它引進校內餐廳,要打造優質的飲食環境。」

在地好米 直送清大

剛煮好的白米飯,熱氣蒸騰放上滿滿配菜,只要60元就能飽餐一頓,清大學生當起媒人與校內餐廳談合作,讓芋香米產地直送,學校也調降攤位租金協調業者提升食材品質,希望學生從吃好米開始關心自身飲食環境。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李天健:「我們也希望透過一些體驗活動,讓這個校園裡面的老師跟學生,更進一步地瞭解說,我們平常的食物背後,環境議題、農業、土地的重要性,就不只是在吃東西,也希望藉由我們的飲食去改善。」

友善米食推廣協會講師 陳奕仁:「其實它的粉末很細,它也不會像麵粉結塊會結這樣一粒一粒的。」

20170511A04.jpg

美味蛋糕 糙米做的

用糙米粉取代麵粉,混合奶油打成米糊,再跟蛋白霜攪在一塊兒,今天這堂烘焙課教你如何用米做戚風蛋糕。

送進烤箱烘烤20分鐘,用芋香米做成的戚風蛋糕,表面有點酥脆口感,還帶點芋頭香,營養的糙米富含大量維生素和纖維,還能抑制膽固醇吸收,摻進小朋友愛吃的棒棒糖,零食也能很健康。

友善米食推廣協會講師 陳奕仁:「米的話,它相對來講比較容易吸收,就是以麵粉來講的話,那麵粉比較容易會脹氣嘛。」

20170511A05.jpg

飲食西化 後遺症多

台灣人飲食逐漸西化,吃米的量逐年下滑,農糧署統計台灣1980年代每人每年的米穀消費量曾高達100公斤,足足比去年的45公斤多出好幾倍,台灣人不愛吃米,農地面積自然減少,成了一大隱憂。

友善米食推廣協會理事長 林金保:「我們平常一天三餐,可能甚至只剩下一餐吃米,你如果有仔細觀察,一條街上面如果開小吃店,大概有一半以上是開麵的,因為麵比較好簡單解決。」

推廣米食 創新吃法

當了20幾年科技人,友善米食推廣協會理事長林金保,退休後光勸人吃米還不夠,他把米變得容易烹調,吃米更方便才能達到效果。

友善米食推廣協會理事長 林金保:「我把糙米先熟化,熟化以後呢,我讓它變成是一個像脆片一樣的,直接用水泡就可以吃,然後像它直接用像粉狀的,直接泡水就可以吃,甚至我把它做成像麵條。」

20170511A06.jpg

推廣米食 創新吃法

洗淨糙米、紅薏仁,品嚐米的健康和美味,不一定得用吃的。

全穀物飲品業者 李宗翰:「洗米有個重點,它是劃8,然後它才不會,因為有的會去搓啊、壓啊,它其實會碎掉,所以其實洗米是要讓它在鍋子裡面繞8,然後洗兩次就可以了。」

在地穀物 融入飲品

保留穀物營養,連洗米手法都講究,產自苗栗銅鑼的糙米、嘉義朴子的有機紅薏仁得浸泡一個晚上,加入過濾水細細研磨。

光前置作業就耗費一番工夫,慢火熬煮40分鐘,終於大功告成,李宗翰當了10幾年廚師,他和哥哥李有福,發揮實驗精神研究了一年,才把淡而無味的米變好喝。

全穀物飲品業者 李宗翰:「人家飲料店到底怎麼調的,然後我們就試了很多香精或香料,調出來真的很好喝,但就是完全是化學的,我們就想說用純天然的食物來做這些東西,所以才會去用桂圓、紅棗、枸杞然後石菜,然後糖也去找到蔗糖,純蔗糖這樣來做。」

20170511A07.jpg

自然甜 熬煮真滋味

不用砂糖或果糖,桂圓、紅棗、枸杞熬煮靜置一個晚上,自然甜味需要時間歷練,另外想做出滑順口感,黑木耳的天然膠質是最佳增稠劑,李有福這對七年級兄弟檔想替友善農業做點事,為了尋找食材跑遍全台灣。

全穀物飲品業者 李有福:「台灣人變得很不吃米,可是這樣其實很可惜,因為台灣種米的技術什麼都很好,然後就變成很多稻田都休耕,我們覺得有點浪費,然後所以我們後來想說,我們能不能拿米來做成什麼商品,糙米的營養價值有比較好,所以我們後來就去找了很多農家,再訪問他們怎麼種米的。」

20170511A08.jpg

愛台灣 從吃米開始

兄弟檔創業雖然小本經營,但煮好的五穀飲等裝瓶之後,還得二次蒸煮消毒,再丟到接近零度的冰水,瞬間降溫確保出貨品質,台灣人越來越不愛吃米了,但有這麼一群人正默默努力,希望扭轉消費習慣,為土地帶來正向循環。

攝影記者 連裕閔 文字記者 戴元利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