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找回蚯蚓青農夢 改善酸化土壤更健康

2017-05-13 22:49:36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蚯蚓,以前其實往土裡一挖,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們的身影,但是現在可沒那麼容易,在屏東就有一名青年農民發現,自己的田裡幾乎找不到蚯蚓,原來施用化肥土壤已經酸化,連帶著這些生物也消失,但蚯蚓體內特殊的消化酶有助於改善土質,於是他開始推動找回蚯蚓的自然農法,現在有不少農民都加入他的行列,在種植上也有了不錯成績,我們就透過鏡頭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20170511C02.jpg

找回蚯蚓 改善土質

瓜園裡結實壘壘,一顆顆翠綠色的珍珠苦瓜,正好陸陸續續進入了採收期。趕在全部採收完之前,新的下一代瓜苗已經種下。

屏東苦瓜農:「(這次)都沒有缺株啊!以前上次都有缺株,要再補,要一直補苗啊!」

瓜農說這回的瓜苗狀況很好,省下了很多功夫,背後秘訣無他,就在腳底下的泥土裡。

亮咖啡色的蚯蚓正是農民的好幫手,挖起的泥塊可以看到許多孔洞,等於天天都在翻動土讓。

屏東苦瓜農:「這都是蚯蚓挖的洞啊!它這對土比較鬆。」

但土裡有蚯蚓這件事,其實已經消失很久了。

20170511C03.jpg

青農返鄉 找回蚯蚓

和農民溝通,把蚯蚓重新帶回田裡頭,是返鄉務農的青年農民潘麟靂,三年前回鄉的他,發現田裡頭什麼都種不出來,因為土壤長期施用化肥,酸化了,為了回歸自然農法,他決定把蚯蚓找回來。

蚯蚓農坊執行長 潘麟靂:「我們很認真的在我們整個屏東縣市,去找尋野生的蚯蚓,我們花一個禮拜去尋找,連一百條都找不到的當下,連我自己守護的土地都沒什麼蚯蚓。」

找不到就復育,一箱箱的土裡頭養的都是蚯蚓。

蚯蚓農坊執行長 潘麟靂:「通常我們會看它的一個是大小,再來是我們會看它有沒有成熟環節的這個象徵,這個環帶的象徵。」

20170511C04.jpg

改善土質 蚯蚓妙招

仔細觀察生長的狀況,再丟入葉菜類讓蚯蚓覓食分解,而這個過程長達好幾個月,蚯蚓排放出的土色糞便,正是改善土質最好的肥料。

蚯蚓農坊執行長 潘麟靂:「蚯蚓他體內有一個很特殊的消化酶,那並且帶有很多的益菌,當它把所有的東西吃完之後,再排出來,那些相對的糞便,我們去透過很多專業的文獻,去發現裡面有很多優良的一些物質。」

記者 詹舒涵:「現在在我手中,你可以看到濕濕黏黏,然後一球一球的,其實就是蚯蚓的糞便,它的相對濕度是高達了百分之60,到百分之65,而這樣的糞便經過了長達大概45天到60天的一個蔭乾曝曬之後,它的溼度就會大幅的降低,變得比較比較蓬鬆柔軟,也就是你可以看到,像我手中現在這樣子的一個生物性肥料,非常的鬆軟,之後其實我們再加入排水性比較好的生物炭的話,就可以開始施肥。」

不施用化肥的土壤,漸漸改善了土質,也讓蚯蚓能夠自然的生活在土裡,達到自然的生態平衡。

蚯蚓農坊執行長 潘麟靂:「這兩三年觀察下來,我們至少在於病蟲害防治,減少用藥,以及我們植物的管理的方式,至少減少了百分之20的成本。」

20170511C06.jpg

抑制害蟲 以蟲克蟲

土質找到了蚯蚓解套,但是存在的農害問題何其多,屏東的在地大學也投入了不少跨領域的研究能量。

屏科大校長 戴昌賢:「學校裡面是一種用綜合的一個方式,然後來達到讓我們產量提高,而且讓我們品質能夠更好,植物醫學系來講的話呢,它就有一個服務的平台,免費的來幫農民來做診斷。」

記者 詹舒涵:「另外透過我們的鏡頭,帶大家來看到的是2009年從金門入侵到台灣的害蟲叫荔枝椿象,也就是我們鏡頭前看到,咖啡色的這一隻就是牠的本尊了,牠會吸取整個植物的這個汁液,嚴重的時候呢,整個植物都會枯萎死掉,讓農民非常的困擾,甚至是束手無策,在我手中的荔枝椿象,最喜歡待在的地方就是欒樹、荔枝樹,還有龍眼樹了,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荔枝園,就是這幾年來,為了這個荔枝椿象,受損非常嚴重,學術單位現在就試圖要找出牠的天敵。」

屏科大植物醫學助理教授 張萃媖:「這是成蟲釋放器,所以這個蟲裡面我們就要先找到這個地方,有卵比較多的時候,那我們再直接打開,然後針對這個。」

荔枝園裡屏科大的教授正帶著學生,釋放所謂的生物農藥,也就是找到害蟲的天敵,但是這個天敵不會危害作物,以俗稱臭屁蟲的荔枝椿象來說,牠的天敵是體積黑小的平腹小蜂,當這種小蜂要產卵時就釋放到田裡頭,讓他把卵產在臭屁蟲的卵裡寄生,那麼這顆卵就會被小蜂給佔據了,而這種作法只能抑制不能夠滅絕。

20170511C07.jpg

生態平衡 農業加分

屏科大植物醫學助理教授 張萃媖:「一旦我們把一種害蟲全部滅絕之後,其實在自然界當中,它也是一種嚴重的不平衡的現象,所以其實我們釋放的寄生蜂,其實就是要讓牠在田間,可以跟這個害蟲,產生一種平衡的現象。」

盡量維持平衡,從長遠的生態角度來做防疫,像這樣的生物性農藥,從尋找物種到培育,田間試驗、實際釋放,進入量產階段,平均都要歷經十年的開發期,同樣投入研究的教授就說,這些學術研究要實際投入田間生產,還缺乏了一個有力的整合機構。

屏科大植物醫學助理教授 陳文華:「有機栽培的農民,其實他沒有什麼防治的策略可以用,所以對生物防治,這種天敵釋放的話,他們都非常喜歡,可是因為目前國內沒有天敵公司,沒有純粹靠學校,或是事業研究單位的,這樣的試驗性質的飼養,其實他沒辦法供應給所有的農民。」

等待一個契機,產學結合,將回歸自然的農業種植和平衡生態的學術牽引,幫蚯蚓找到回家的路,也讓蟲蟲危機不再急拉警報。

攝影剪輯 鍾德榮 採訪撰稿 詹舒涵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