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水蓮次級品翻身 農產加工附價值質變更高

2017-05-14 15:42:06

高雄美濃,是全台灣水蓮最大產地,由於水蓮一年皆可生產,價格相對穩定,於是越來越蓬勃發展,水蓮也從原本野菜變身為具代表性的客家庄經濟作物。客委會還與工研院合作,將水蓮研磨成粉,萃取出水蓮中的水楊酸等多種機能性成分,製作出乳霜、面膜等多項美妝品。

20170511F02.jpg

高雄美濃 水蓮之鄉

純樸的客庄美濃鎮就坐落在山腳下,到處可以看見綠油油的農田還有水塘。

高溫33度穿著連身的防寒衣還戴著帽子的李煥生,是種植水蓮20年的專家,整個人只剩下一顆頭在水面上,手在水底撈啊撈。

水蓮農友 李煥生:「採收野蓮是說我們要拔的時候有沒有,要從那個根部拔起來,因為你不能從那個一半的時候拔,一半的時候拔會從中間斷掉。」

20170511F03.jpg

新鮮水蓮 人工採摘

穿著青蛙裝泡在水蓮池裡面,因為水壓非常大加上底下的爛泥,常常寸步難行。

TVBS記者呂蓓君:「剛採好的這個野蓮超過1公尺長,我們要像梳頭髮一樣幫它順一下,打結的地方就會自動斷掉,尾部太老的地方還有樹葉也都不要把它折斷,這樣子那就是剛才採收好的新鮮水蓮。」

20170511F04.jpg

清洗水蓮 工序繁複

採收好的水蓮一車就超過兩百斤,還要清洗、整理。

TVBS記者 呂蓓君:「要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還要經過好幾個步驟,第一關那就是把這個白白的蒂頭剪掉,要剪得剛剛好,因為水蓮很長其中的訣竅,就是在水面上進行才不會弄亂順序。」

接下來則是要經過兩道程序,把細的、爛的挑掉,總共三關才能出貨,從採收到出貨有大半時間都必須要泡在水裡面,因為水蓮是365天都能採收的作物,夏天要忍受酷暑,冬天水溫只有10度,不管晴雨都要工作。

水蓮農友 李煥生:「我們最主要的毛病就是風濕痛,你下雨的時候比那個氣象台還快。」

20170511F05.jpg

格外品 加工大變身

平均長度160公分的水蓮只有三分之一可以食用,剩下賣相比較不好的以往只能丟掉現在還有妙用。

工研院生態材料研究員 吳信茂:「

這些次級品目前農民並沒有相關的技術去做利用,可能就棄置在旁邊很可惜,因此我們就把這些棄置的次級品拿來做一些加工的使用,我們的想法就是把它變成容易儲存以及利用的原料。」

水蓮抗氧化 可美白

把水蓮放進蒸餾機透過多重壓差萃取技術取得水蓮原露,水蓮具有抗氧化、美白、消炎與維持血管彈性等作用,可以作為天然的化妝品原料,變成面膜、乳液等等,或是利用常溫保色技術讓水蓮乾燥之後,仍然保有漂亮的綠色。

工研院水蓮粉 妙用多

把麵粉混合水蓮粉經過攪拌發酵,再把水蓮切細跟肉末一起拌勻做成餡料,成為口感清爽的水蓮包子。

水蓮包子 清甜可口

在美濃經營民宿的鄭桂蘭,得到工研院提供的水蓮粉之後,突發奇想做成水蓮包即使蒸過之後,包子皮仍然保有著好看的顏色。

人字山莊 鄭桂蘭:「很多客人會以為那個是抹茶,所以變成我要刻意再去跟他做介紹,不是哦這個是水蓮粉。」

20170511F06.jpg

水蓮食品 翻玩創意

另外一家烘焙坊則是把水蓮粉做成鬆軟的吐司,還有混合堅果義式脆餅非常受到歡迎。

水蓮粉的顏色就像是抹茶粉一樣,嘗起來有點淡淡的鹹味,也能取代調味料還可以做成冰淇淋,混合毛豆做成拌飯拌麵醬,水蓮是美濃特有農產品,生產面積大約一百公頃,年產值超過兩億元,經過客委會以及工研院的輔導之後,讓農產品發揮更大的價值。

工研院產服中心副組長 李士畦:「我們就把我們的技術落在這些格外品,這塊的部分來幫他們做一些加值,比如說如果可以做成一個比較可以保存長久的這些原料,來營造出我們美濃的水蓮的特色,像這樣子就是已經紅到底了,這樣可以採了這樣子。」

穀物之王 台灣紅藜

這裡是屏東三地門,農友動作俐落地把紅藜收割下來。

TVBS記者 呂蓓君:「一串一串的紅藜在藜麥田面長得比人還要高,仔細一看它們有各式各樣的顏色,像記者手上這個就是紅色的,不但美觀營養價值也很高,成為健康市場的新寵兒。」

果實呈現紅色、黃色、橘色、粉色系,有七八種顏色,五彩繽紛就像寶石一樣非常顯眼。

農友:「原來在山上就已經有在種這個紅藜,當時我們也沒有想到說要拿來做生意的,後來是經過屏科大化驗它的成份,原來它是很營養的東西,所以就慢慢推廣推廣。」

20170511F07.jpg

改善土壤 產量大增

以往原住民種紅藜方式是撒播,讓紅藜自然生長,不過三地門這裡的土壤偏酸性,收成的狀況不穩定,透過工研院的技術指導改善土壤狀況。

工研院產服中心專案副理 簡全基:「他就有分為酸性土壤鹼性鹽化的土壤,那土壤的質地也不大一樣,所以我們是適時適當的一個生態改良,讓他土壤能夠比較適合紅藜,所以透過這樣方式才能讓它的產值產量再提高一些。」

而紅藜是屏東全面推廣種植的作物,全縣種植面積從40公頃增加到100公頃,經過土壤改良之後產量也急速倍增,同時紅藜品質也變好,不施任何化學藥劑的生態農法成本比慣行農法低,收益卻明顯增加。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長 伍麗華:「以目前來講它現在的產量可以到達三倍左右,比原來這個每分地的產量可以增加到三倍以上。」

穀物之王 台灣紅藜

台灣紅藜是台灣原生種,比國外的藜麥膳食纖維高了約2倍,熱量、脂肪量都比較低,這樣優良的食材也吸引食品大廠搶著合作。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長 伍麗華:「最近跟那個義美簽訂的10噸的約,就是要建立紅藜交貨的規範,所以你未來看到協會出去的紅藜,是有安全性、保障性,也是有高品質的一個依循。」

20170511F08.jpg

智慧種植 友善土地

同時工研院也和屏東縣原民處合作,用科技、環保的方式示範農地讓農民學習。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長 伍麗華:「透過電腦它會監控我們的土壤酸鹼值,然後呢,濕度啊、溫度啊,它都會傳回電腦,讓我們參與的農民他就會透過這些,就是知道怎麼去做什麼最好的管理,然後產生最大產量的紅藜。」

農產加工 價值升級

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透過一級種植、二級加工、三級銷售的方式,把不能銷售的部份也做最大化利用,不但提高附加價值也提高農民的獲利,創造出三贏局面。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