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由盛轉衰的打鐵業 時間淬鍊成另類風景

2017-05-29 00:22:40

在台灣這幾十年來,由盛轉衰的打鐵業,現在只剩下少數幾家,以人工方式打鐵,速度和數量雖然都比不上機械化工廠,但老師傅傳承下來的功夫,不但讓成品耐用,還可以客製化,更重要的是,歷經時間的淬鍊,打鐵業也成了台灣可貴的另類風景。

20170527F02.jpg

火光淬鍊 傳承三代

鏗鏘的敲擊聲,在南屯這個純樸的老街上,已經傳承了三代。

犁頭店第一代老闆 蔡慶隆:「我做到現在70多年了,70幾年了,所以說基礎也打好了,現在的店面要裝這種機械,也沒辦法了。」

回憶這70多個年頭,打鐵業由盛轉衰,第一代老闆蔡慶隆,經歷過打鐵業競爭激烈的時代,現在傳到兒孫手上,也從人工進展到了機械化。

犁頭店第二代老闆 蔡添順:「這個頭是尖的,所以要打寬的,打長的,然後這個頭是平的,你就是打平的。」

加入了鋼的鐵塊,燒紅之後,經過兩台機具不斷敲擊,讓形狀變得扁平,但還是必須以人工方式做修整。

犁頭店第二代老闆 蔡添順:「我們手,力道可以大力小力,然後機器它是大力小力,你沒辦法控制就對了,所以一定要再人工修整過。」

20170527F03.jpg

千度高溫 反覆鑄熔

鑄熔和鎚打得重覆十多次以上,而上千度的高溫,正是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方。

犁頭店第二代老闆 蔡添順:「就是鐵屑會噴啊,噴了會黏住,你就有傷口了。」

被火紋身的手臂,是打鐵經驗留下的痕跡。

蹲著馬步老闆使盡力氣做修剪,這行靠的除了蠻力,還要有技巧,而就連眼力也是不斷消耗著。

將鋤頭磨利之後,還要做焊接,每個步驟都脫離不了刺眼的火光,就因為辛苦,加上現在農地少了,需求量不如從前,附近的打鐵店也跟著一一收了。

犁頭店第二代老闆 蔡添順:「以前做得比較辛苦,都是要用大榔頭小榔頭下去敲,現在有機器了,在做比較快,生產比較快。」20170527F05.jpg

打鐵老店 傳承百年

記者 曾奕慈:「過去沒有機器的時候,都是以人工敲打的方式,兩個人互相配合,還會傳出有節奏的聲音。」

就像是在搗麻糬一樣,兩人一上一下輪流鎚打著,不過換成專業的來,速度和聲音就完全不一樣了。

兩代老闆敲,鏗鏘的節奏聲,讓人聽著聽著,就能感受到這老產業迷人的地方。

犁頭店第二代老闆 蔡添順:「我們端午節,這邊都有辦老街活動,很多人會來參觀,這面牆是公所來畫,來看就知道這是打鐵店。」

歷經時間的淬鍊,俗稱的犁頭店,仍然在南屯的老街上屹立不搖,第三代老闆還將菜刀,透過網路賣到國外,讓家傳打鐵業跟上時代的腳步,無遠弗屆。

我們來到石碇的小巷內,這裡有間傳承百年的打鐵店,把炭燒紅,得將爐子溫度飆高到1500度,才能讓鋼板軟化,燒到火紅的鋼板,機械人工不斷交替鎚打。

這些動作,65歲的老闆葉德茂,18歲學到現在,已經將近50年。

20170527F06.jpg

人工打鐵 獨一無二

打鐵店老闆 葉德茂:「現在沒人要學這個了啦,沒落了啊,做這個辛苦啊。」

從阿公時代傳承下來的技術到現在只剩他一人,守著這間打鐵店。

打鐵店老闆 葉德茂:「都傷痕累累,怎麼沒燒到過,這些都是以前在鎚手燒到,是手稍微晃動一下,有沒有掉都照常在做。」

打鐵要趁熱,但高溫的鐵屑卻常常燙傷手臂,更別說炎熱的夏天,每當火光映照在臉上,額頭也跟著掛滿了汗珠。

打鐵店老闆 葉德茂:「夏天這邊一支電風扇吹,那邊一支在吹,也是照常流汗,全身汗一直滴。」

不過打鐵業的價值,就在於每一把的刀子、鋤頭,全部都是獨一無二的。

打鐵店老闆 葉德茂:「奇奇怪怪的東西我都做,它這個人家拿來叫我做的,這打聲音的。」

雖然打鐵業,已經成了夕陽產業,過去的榮景不再,但歷經了千錘百鍊,打鐵老店早已成了,這寧靜巷弄裡的另類風景。

20170527F07.jpg

赤峰街 存鐵漢柔情

而位在台北市中心的赤峰街,這裡聚集了不少,販賣汽車零件的店家,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的,不只是小型工廠的鐵味,還有一股正在發酵的鐵漢柔情。

記者 曾奕慈:「來到這條街上可以看到,有許多賣五金工具,和汽車零件的老店,在這裡不但能夠買到金屬材料,也能夠訂做各式的金屬製品,而來到赤峰街的另外一頭,這裡現在進駐了許多的特色小店,不論是平常日還是假日,這裡都成了年輕人喜歡來的地方。」

開業近6年的咖啡店,同樣坐落在赤峰街上,喜歡老社區的感覺,就像是咖啡店,給人寧靜的感受一般。

咖啡店老闆 曹閎凱:「我那時候甚至有看一個店面,它裡面都還油油髒髒的,然後還有兩條起重機的軌道。」

就像是新舊交錯的瞬間,曹閎凱選定了這個位置,也匯集了來自各地的文青。

咖啡店老闆 曹閎凱:「倒不是我想要呈現什麼氛圍,我覺得這社區,那時候就是比較老的地方,這整個地區的感覺,就是一個從比較舊的時代,走進到一個比較新的時代,中間的這種感覺。」

舊時代走向新世代,老產業也面對起新產業的不同面孔,在維繫與轉型間磨合著,更交融出屬於台灣新舊雜陳的不同風味。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