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科技+藝術新領域 台灣獨特"人文風"國際矚目

2017-08-13 00:08:34

科技藝術是一種相對新興的藝術領域,指的就是應用科技,作為藝術創作中的主要角色,台灣近年來在政府、業界與學界推動的計畫上,培育出不少優秀人才,像是周東彥、謝杰樺、黃翊等,作品登上國際,都獲得諸多好評。

20170811G04.jpg

舞台效果 如夢似幻

像在夢境中飄浮旋轉,光與影像是從演員身上飄散出來,整個舞台充滿科技感,而觀眾必須戴上3D眼鏡觀看,這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家周東彥的作品。

狠主流多媒體總監 周東彥:「讓科技顯得有感情是我覺得裡面很困難的,然後讓人去理解那個科技的感情,讓我們的表演者,他是能夠招喚出這種感覺的,比方說他們在台上,他們其實是看不到那些浮空的影像,但是他們可以想像,透過他們的手勢、他們的眼神,他們會看到一整個他記憶裡面的房子。」

20170811G07.jpg

演員從樓梯上縱身一跳,飄散在空中,本人又回到舞台上,過去藝術家腦中的幻想、夢境、科幻,所有不可能,透過科技加入,現在全都能搬上台。

雲門舞集 林懷民:「光年紀事是台灣劇場的一個里程碑,我們用自己的思考 透過合作,然後走出一個完整的一個作品,充滿了詩意。」

周東彥,35歲,創作以影像與劇場為核心,跨足錄像藝術、紀錄片與MV,近期更擔任雲門舞集《關於島嶼》的視覺設計,對他來說,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理所當然。

20170811G10.jpg

科技藝術 融合為一

狠主流多媒體總監 周東彥:「不應該,我只看到科技、只看到影像、只看到雷射光等等,它應該就是,我相信好的作品都能夠從人出發,給我們的思想一些新的體會、新的感覺。」

要把科技與藝術結合完美,其實前期製作,看起來沒有你想像的酷炫,甚至還有點枯燥。

記者 周玲秀:「利用無人機的自動偵測裝置,加上程式的編寫,讓它在舞台上能夠有更細緻的動作,例如像這樣手一抬,無人機就能自動飛起來,裡頭的影像也能被應用在舞台,呈現不一樣的舞台效果。」

20170811G12.jpg

排練室裡在練習的是新媒體藝術家陳依純與羅禾淋,2017年要帶去林茲電子藝術節的作品。

新媒體藝術家 陳依純:「當你把自己的位置拉到跟國際的時候,你會觀看,原來這個世界上跟你同樣狀態的人,他們已經做到什麼樣的階段。」

空蕩的空間中,沒有任何聲光效果,光是無人機要怎麼飛,安全範圍的設定就是這幾天排演的唯一重點。

新媒體藝術家 羅禾淋:「需要很多精準的安全機制,像現在這無人機在這個排練室,我們其實有設置說,它只能飛在哪一個區域,那如果它飛超過那個區域的時候,它就會自己會暫停。」

新媒體藝術家陳依純與羅禾淋,一個在念博士班,一個剛取得學位,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有機會把作品帶上國際。

新媒體藝術家 羅禾淋:「要怎麼傳達我們人與人之間,尤其是那種跨國籍、跨種族之間的溝通,所以我們在這次我們的(丹麥工作坊),回國之後,我們加了很多就是所謂的跨國、語言之間的關係。」

20170811G14.jpg

台灣藝術家 國際發光

由文化部指導,廣藝基金會主辦的計畫,請來國際級專家做台灣藝術家的顧問與導師,把台灣藝術家作品帶上國際舞台,首演不再是封箱,更能讓各界眼睛一亮。

QA-Ring策展人 吳宗祐:「我們的首演基本上都是在國外,就是因為我們邀請的導師是在國際上能夠有影響力的人,所以我們的首演就在一個國際的舞台上,那當然對於之後的國際巡演的發展就也會有幫助。」

20170811G16.jpg

科技 融為藝術助力

從開頭的幾分鐘,黑暗中只有舞者的呼吸與動作聲,接著一個一個關節運動建構出第一種身體,再透過360度投影的加入,當身體成為載體成為意識延伸。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謝杰樺:「當新的媒材、科技影響到我們生活之後,我們對於身體這件事情的概念,有沒有在改變。」

怎麼讓360度的追蹤投影呈現出藝術家腦中的樣子,排演時還要能快速更換,線條的顏色或質感,背後都靠嚴肅的數字與程式來支撐,才能讓台前觀眾心無旁鶩,感受藝術張力。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謝杰樺:「在表演藝術上,我們的感動就從人來,從那些故事來,所以對我來說,如果要科技藝術,要去加入表演藝術這一塊,我還是希望把持在,到底劇場如何感動人,或劇場如何呈現人,這件事情上面。」

20170811G18.jpg

台灣藝術家 國際發光

37歲的編舞家 謝杰樺,有著建築與舞蹈的雙重背景,作品中獨特的空間概念,鮮明的肢體風格,還有創作思維。畫面提供廣藝基金會,團隊作品巡演超過十國,也引發熱烈迴響。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楊忠衡:「我們的作品出去,也許我們不是帶去最先進的科技,我覺得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標榜這個,我們不是產品發表會,但是在舞台上呈現這樣,有人性的科技表演藝術,我很開心就是台灣在這幾年,的確走出一條新路。」

20170811G18.jpg

培育人才 產學積極

培育台灣科技藝術人才,學界走得積極,北藝大、南藝大、台大、成大等等都設立相關科系。

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王俊傑:「科技的介入,它其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點,然後它跟國外的差距,事實上並沒有非常的大,反而相反的,台灣有非常多的年輕創作者,他們現在大量的投入,其實他們的能量都非常的巨大,而且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

北藝大更早在1992年成立全台第一個藝術與科技中心,研究趨勢發展作品,提供學生參與創作的機會。

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王俊傑:「其實它是一個沒有人演出的劇場,但是觀眾在17分鐘的時間裡面,其實他可以感受到,透過現場的聲光效果導引出的劇情。」

記者 周玲秀:「在這一幅101的畫作上面,只要用手一揮,就可以創造出彷彿梵谷的筆觸,這是把追蹤感應技術應用在畫作上。」

在北藝大有全台灣第一座常設型的科技藝術展覽室,裡頭展出的都是台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只是台灣的藝術發展,始終缺乏政府的長遠規劃與支持,光靠產學界資源挹注,或靠表演者熱情苦撐,都非長久之計。

面對嚴峻的外交情勢,能不能繼續把藝術家與文化,化做國際溝通的軟實力與助力,都等著政府盡快提出更全面的做法。

 

攝影剪輯 花振森 採訪撰稿 周玲秀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