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生態教育新旅遊 在地解說與生態共存

2018-03-27 22:52:35

生態保育時常會和商業開發有所牴觸,因為在地居民還是要生活,如果為了保護而不發展,就只能離鄉背井外出打拼,現在有教授深入偏鄉山林,把生態教育的概念帶入,培養在地聯繫情感,透過生態解說的行程,不用大興土木、開山墾地,為當地帶來新形態的旅遊商機,也讓自然環境得以永續。

在地解說 回鄉服務

十八羅漢山生態解說員  吳清波:「我叫吳清波,人家都叫我五千塊。」

幽默介紹,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也劃破了寧靜清幽的高雄六龜鄉。

十八羅漢山生態解說員 吳清波:「(這裡有)中央山脈跟玉山山脈,你說有沒有,很值得來一遊啊?(有)有!掌聲鼓勵。」

自備道具、詳細解說,身為土生土長的六龜人,吳清波在兩年多前接受了林務局培訓,成為專業解說員要帶領大家認識他的家鄉。

十八羅漢山生態解說員  吳清波:「西南方,193.01公傾。」

記者 詹舒涵:「好,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喔,為什麼我們聽講解,還要戴上這個帽子,其實現在透過鏡頭,帶大家來到的是六龜荖濃溪旁邊,非常特別的一個地形叫做「礫岩層」,那因為它的透水性比較強,然後在這邊沉積之後,形成非常特殊的山貌地形,等一下,我們就要進去跟著他們來去走一走,那因為可能會有崩落的危險,所以必須要戴上帽子。」

跟著清波哥的腳步,大家往十八八羅漢山的隧道口走去。

十八羅漢山生態解說員  吳清波:「我們那這樣推上去,用上去,(沉積岩)它來的時候,堆積的時候,都是岩石的狀態都是平線。」

特殊地形 自然教室

堆積成型的十八羅漢山,在日據時代被開了山洞,成為當地的運輸要道,但隨著現代化發展 山洞被棄置了,卻成了最佳的地質教室。

十八羅漢山生態解說員 吳清波:「六龜礫岩層是活的,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樣子,跟以後看的不太一樣。」

原始的山洞讓地質顏色一清二楚,現在還是蝙蝠棲息地,也讓前來聆聽解說的民眾,各個都好奇的東張西望。

解說團民眾:「以前所感覺到的,山啊,大概都是土 啊 現在看起來才知道,有一層一層的沉積岩。」

生態解說搭配自然景觀,成了六龜當地的旅遊型態,採預約制 每團限制在16人上下,重質不重量,要和生態取得平衡。雖然才剛開始推行,不到一年,但因此來到十八羅漢山的觀光客,已經突破千人參觀團體更逼近30個。

十八羅漢山生態解說員:「小心一點喔,只要有人到的地方,就有垃圾,這是黑油啦,還有呢。」

但人來了,就可能帶來髒亂,除了進行解說,同時也要淨化,定期巡山清潔重點還要觀察植被狀況。

屏科大森林系主任 陳美惠 vs 解說團團員:「我剛剛去的時候,把每一支都有跑,(所以這溫度的紀錄喔),(我覺得這一次加入這個),(會更,做出來的資料會更有意義)。」

帶入生態 在地培養

這麼強的在地情感,背後推手是耕耘生態教育多年的森林專家 陳美惠教授。

屏科大森林系主任 陳美惠:「只要講到旅遊,大家就開始期待,哇!我要趕快把路拓寬,要做許多的建設,然後要吸引很多很多的人潮,一次要來個幾十台遊覽車,所以我要容納這麼多人,我就要很多的開發建設。」

所以八年前,六龜遭莫拉克風災襲擊,幾乎毀於一旦,陳美惠教授一路陪伴重建,也帶入生態教育觀念,(陪伴阿禮部落總計八年)。

屏科大森林系主任 陳美惠:「在地,因為這個參與的過程,它培養了這個環境的經營管理,維護的能力,然後因為,這樣的參與經營管理,得到了另一種不一樣的,甚至更永續的地方發展機會。」

深入山區 生態永存

而像這樣的角落還有很多,我們的採訪車 ,一路開在了屏東霧台山區,沿路 盡是土石顛簸。

記者 詹舒涵:「生態旅遊的一個觀念,對台灣的整個山林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呢,就在這個台24線,往阿禮部落的一個路上,你可以看到旁邊的山林,因為風災等等的因素,造成了坍方的一個狀況,所以再往上頭來走的阿禮部落,他們挺過了整個風災的侵襲,也學習到了生態以及開發之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一抵達阿禮部落,還有點糊裡糊塗的,就被迎接我們的族人戴上了花圈。

阿禮部落理事長:「我們現在看得這個,右邊這個,是以前的警察局。」

當地理事長親自帶路,對他們來說,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故事。

記者 詹舒涵:「在整個生態旅遊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

就是一定要跟居民來結合,在這裡同樣也不例外,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部落的主人翁--頭目的家屋外頭,我們現在就要親自去拜訪他本人,走吧!」

記者 詹舒涵 VS. 阿禮部落頭目 包基成:「頭目好!哇,大家都準備好了!可是大家會很想知道,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請頭目先跟我們大家解釋一下,就是我們阿禮部落西魯凱族的問候語。原意是,辛苦了」

熱情歡迎,讓人受寵若驚,知道我們來訪族裡的重要成員,都聚在一起。

而這樣的傳統文化 ,能夠被我們原地重現,其實是相當難得的事。

阿禮部落頭目 包基成:「這百年以來,很多部落都被迫遷村,大概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天災,第二個原因是,政府強迫遷村,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為了要工作。」

露營區主人 vs. 記者 詹舒涵:「這邊頁岩,這邊的地質都是這樣,就是一片一片的。」

保育山林 自然工法

以祖先傳統的石板堆砌,堆出了露營區的所有建設,因為山區最怕大雨,石板自然通風 排水性良好,才是最適合這片山林的建材。

露營區主人 vs. 記者 詹舒涵:「這個蕨也是,它自然從裡面生長的,這古時候就有了。」

和丈夫花了3年半時間,將祖先留下的這塊部落坡地,變成了露營民宿區 ,沒有挖山、沒有水泥搭建 ,人數容納不超過20人,但他們卻已經很滿足。

露營區老闆娘:「其實它,照這樣地形做的話,我們可以利用的空間不是很大,那我們就想,就這樣的空間利用就好了,那限制 一些進來活動的人,活動的人數。」

試著和自然共存,成為阿禮部落的共同默契,更搭配生態導覽深度旅遊。將知識帶入地景讓文化得以永存,那山,那人,那傳統,發展的生態旅遊正在萌芽,也走出不同以往的觀光商機。

攝影剪輯 張智鈞 採訪撰稿 詹舒涵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