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因應極端氣候 農業栽培技術不斷創新

2018-04-16 21:15:24

近幾年來出現的極端氣候,讓許多農民受害,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像是高雄農改場就有研究員將蓮霧以人工授粉的方式,想培育出新品種的蓮霧,而果農搭起網室、防風網,也都是因應強風的方式。另外像是台大名譽教授甘俊二領軍的團隊,嘗試使用SRI的方式來種田,不僅成本減少,還能種出品質更好的稻米。

耕作稻田 強化栽培

農民 陳勝雄:「益生菌會幫助它根部比較強壯,還有長得比較好。」

嘩啦啦的水流灌溉著稻田,一邊加入淡黃色益生菌,種稻35年了,農民陳勝雄一改過去的栽種方式,嘗試使用SRI,也就是水稻強化栽培系統來種田。

農民 陳勝雄:「未來可能會幫助我們台灣農民來解決這個肥料用的次數會比較減少。」

SRI準則是三多、四少,多有機、多曬田、多中耕,還有少苗、少肥、少藥和少水,不同於以往看到的水田,少水的田地中間會有些像是乾裂的縫隙,因為要讓根部吸收空氣中的養分。

台大名譽教授 甘俊二:「乾濕交替的話,水的養分也拿到了,空氣中的養分也拿到了,所以它米的品質會提升。」

由甘俊二教授領軍的學會在2016年7月成立,集結農田水利方面的專家,將SRI引進台灣,無償提供農民栽種技術,而其實在104年,他們就在關渡平原上成功進行試驗,搭配各種環境需求試用不同的益生菌。

醒吾科大教授 張煜權:「我們可以透過微生物跟土壤之間的互動,來使得這個稻桿的殘株能夠達到腐化的這個效果,那取代過去農民燃燒稻草的習慣。」

不燒稻草了,可以減少空氣汙染,益生菌的使用,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和利用,減少化肥施放量,也讓稻子長得更好、不容易倒伏,以SRI種植的成本雖然只比一般種植方式低1到2成,但人力方面卻能大大減少,一般米價格在台1斤50元,SRI種出的米則能外銷日本,1斤可賣到222元,只是要將SRI做推廣,還有些挑戰要面對。

台大名譽教授 甘俊二:「一旦他農民)學會了,自己產量提高了,品質也好了,他會怎樣呢?他不會把自己這麼好的技術傳授給他旁邊的、周邊的一些農民。」

整合科技 跨界結合

同樣積極推動農業管理的屏科大,目前整合起不同科技,以跨領域方式做教學。

屏科大農園系副教授 林汶鑫:「我們未來是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影像資料跟光譜資料去做水稻營養狀態的監測。」

利用衛星定位系統達到精準定位,空拍機拍下的照片可以依氮含量多寡轉換成不同顏色的圖片,最後再數據化。

記者 曾奕慈:「除了空拍機之外,要取得更精確的資料,我可以直接拿這個可見光譜儀,直接來到田裡頭,針對座標下頭的作物來進行測量,而取得可見光譜資料之後,未來可望可以預測它的營養狀態。」

同學們實際走進教學示範田來做測量,還可將空拍和近距離的可見光譜資料結合。

屏科大土木系教授 王裕民:「我們最需要的是我們及早地要知道,氣候變遷對於我們水稻栽培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這數位資料不只可以發展成植披指數,得知稻田密度和健康狀況也能幫助農民尋找因應氣候的對策。

屏科大土木系教授 王裕民:「我們就必須要透過我們的教育,讓我們未來在大面積栽培的耕作上面能夠有更多的人力,能夠來應用這些高科技的這個產物。」

因應氣候 分批催花

看天吃飯,一直都是農民的心聲,氣候變化關乎著他們的生計。

蓮霧果農 黃進良:「我是看它的皮,我就感覺它的熟度已經夠了,它的熟度它會轉亮有沒有?」

位在屏東的果農黃進良種蓮霧20年,他說以往11月底就會來的寒流,現在要到1月才會報到,不只栽種過程要有調整,越來越極端的氣候,他得將果園分批催花。

蓮霧果農 黃進良:「我這邊全部100棵對不對?我分成兩遍做,先10天做一塊地、10天做一塊地,萬一遇到寒流,花開剛好遇到寒流,我還有一半。」

要避免強風豪雨襲擊寶貝的蓮霧,我們採訪的當天,附近正好有果農在搭網室,就是要預防蓮霧損傷,也有人搭防風網,可以有效阻擋中颱以下的強風,因應寒流的分批催花則是要做產期調節,另外還有草生栽培是要避免下雨積水過久影響蓮霧生長。

記者 曾奕慈:「在這座蓮霧園裡,可以看到滿地都是雜草,不過這可不是因為老闆懶惰不除草喔!這是所謂的草生栽培,留下多一點的草可以讓土壤的透氣性比較好,有機質也會比較多,如此一來,蓮霧的植株就會長得更壯。」

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 陳思茹:「使用殺草劑之後,也會稍微破壞我們土壤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所以我們以往一直在推說,希望農民可以減少使用殺草劑,讓果園裡面的草能夠自然地生長。」

找尋因應氣候變遷的栽種方式,黃進良算是走在前頭的了,有些果農甚至放棄對抗氣候,直接改種別種作物。

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 陳思茹:「我們在這裡就去把我們傳統的品種和引進的品種去互相做人工的雜交授粉,那去選我們要的一個更新更好的品種。」

人工授粉 蓮霧育種

協助蓮霧栽培宣導的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陳思茹,則是陸續引進東南亞各國家的蓮霧種,在試驗田裡進行育種。

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 陳思茹:「那像這個花的成熟度大概是剛好明天要開,那我今天會先做一個動作,是把這個花的雄蕊先去除。」

避免和自己雜交,得用人工方式控制父母本。

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 陳思茹:「花瓣去掉之後,我把這個還沒有綻放的雄蕊都把它先預先夾除。」

除雄後,用紙袋套起隔離,1到3天後再做人工授粉,持續努力在蓮霧的育種上,就是因為台灣蓮霧目前幾乎都是南洋種,採收期只在11月至隔年5月,品質最好落在1到3月。

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 陳思茹:「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比較怕寒流、低溫,只要低於10度以下低溫,就會有嚴重落果的問題。」

若是能有新品種,可望適應極端氣候,甚至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

高雄區農改場研究員 陳思茹:「我們希望我們可以用育種的方式去創造更多的品種,讓農民在栽種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

從颱風的強風豪雨到霸王級寒流,農民過去面對的是一場場心血泡湯的悲劇,透過栽培技術和新品種的培育,目標不只是抵擋氣候變遷,更是要種出甜美漂亮的果實。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