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台灣味食器富在地特色 成餐桌上主角

2018-07-19 10:23:57

餐桌上,食物總是主角,但其實盛裝用的碗盤也不一定只能是配角,現在台灣就有工作室,將宜蘭在地風景染印到碗盤上。也有產品設計師將傳統辦桌澎派的料理特色融入到盤子的設計上,另外將盤子結合花型磚的造型,都讓這些食器散發出濃濃台灣味。

食器呈現 三星景緻

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李哲榮vs.學生:「就一個掛鉤啊!然後鉤在杯子上。哎唷!不錯喔!那我們就做一個鴨子的形狀,然後把它做成一個盤子,就攤開的鴨子,這有點噁心耶!我覺得不會賣。」

談笑聲伴隨一件件陶瓷器的誕生,位在宜蘭三星的這間工作室,將吃飯用的食器結合起在地特色,從創意發想到製作都由他們親自完成。

利用陶板機將分塊後的瓷土壓平,再拿海綿把表面紋路抹到光滑。

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李哲榮:「當然也可以做粗糙的,可是光滑對我們日常使用上來說會比較好清洗。」

創辦人李哲榮帶領著當地的實習學生,每個步驟各自分工,透過海綿和石膏,一個個碗倒立成形,經過仔細修邊才能高溫燒製。

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李哲榮:「用電腦,然後用雷射切割,這些科技的新的工具,我可以比較多量地生產,但是用這種類似型染的這種染印方法,它又可以讓它有藝術感。」

利用青花染料印上各種動植物,茄子、小狗、白腹秧雞,這些圖案都是他們對宜蘭的觀察,來自四個季節的景緻印在碗盤上,也將成為餐桌上的另類風景。

記者 曾奕慈:「要把宜蘭看得到的風景結合到我們吃飯用的食器上面,這在製作過程當中,每個人都要分工合作,而我現在手上拿的這個就是剛剛切塊的瓷土,現在我就要把它壓到石膏模上,好了,我們現在完成了塑形的步驟,有沒有覺得它的形狀好像似成相識呢?沒錯!它就是龜山島!」

食器工藝 在地深耕

成形後要切割掉多餘瓷土,慢慢修邊,就連筷架都做成龜山島造型,李哲榮說製作食器最重要卻也最困難的,就是理解使用者的感受。

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李哲榮:「當我們開始對它稍微思考一下的時候,其實我們嘴唇的感覺、手上握的、手上捧的,這些東西都會有感受。」

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李哲榮:「我要把這個底部先做得很平整,我才能繼續往上做。」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他,雖然是個宜蘭人,但回鄉後才發現,對這裡的一景一物都很陌生,現在他想將在地特色製作成屬於宜蘭三星的青花瓷,也期盼帶領學生將這樣的工藝產業在地深耕。

實習學生 胡芷瑜:「做這些可以進到買這些作品的人的家裡,就讓他們真正在使用這些作品,就是很開心。」

工作室人員 鄭妍伶:「也許外地人可能不太知道,那他們就可以藉由這個方式,然後就可以更加了解我們生活的地方。」

現在1個月可以完成將近400件作品,銷售量平均約200件,有時甚至單筆多達700件,通路則遍布宜蘭台北的餐廳、飯店和百貨。

文化工作室創辦人 李哲榮:「可以自己運作,也可以大家一起合作,將這個地方的產業形成一個聚落,然後這一個東西做出來,我們可以把它帶出去宜蘭,可以走向其他地方,甚至走向世界。」

食器設計 台灣味濃

融入台灣味的,還有這一個個由新創團隊設計出的杯盤,順應台灣傳統飲食習慣,餐桌上吃飯就是要澎派,盤子裡印有蝦子、水果片等圖案,就像是辦桌用的擺盤,看起來格外豐盛,而另外單一顏色的盤子帶著復古花紋,這是他們設計出的磚型盤。

產品設計師 吳郁瑩:「我們希望在盤子上面,在盤面凸出來的磚型,它是可以有非常細緻的表現。」

經過3D設計和列印,最後製作出的盤子,從顏色到造型,靈感來自台灣的老房子。

產品設計師 吳郁瑩:「走在路上看一些房子,那或者呢?我們也會去翻一些書籍,那像是包括有這些老屋簷或是磁磚的部分。」

團隊成立5年,平均年齡不到30歲,想透過食器設計重現台灣古早風格。

產品設計師 張博智:「我們就是用一些螺絲,然後直接可以把它很方便地把它栓住。」

改良自以前看過的筷籠,2017年得到德國If設計獎,材質上利用壓克力、鐵板烤漆等,也融合了現代感。

產品設計師 張博智:「傳統筷籠它有一個特色,就是說當你拉起來的時候,它會有筷子自然散開的一個操作方式,但是我們在它材質部分做一個改良,讓它是可以拆卸 方便清洗的。」

木頭材質 沉穩氛圍

手工木作創作者 林稚宗:「當初其實是比較希望可以有一個很舒服,然後很寬敞的空間。」

手工木作創作者 林稚宗:「木頭的調性可以讓人家覺得自在,然後不會覺得很拘謹的感覺。」

而位在台北市小巷弄裡的這間餐廳,老闆林稚宗重新整理的老房子,打上昏黃燈光,樸實沉穩的氛圍來自使用了大量的木頭材質。

記者 曾奕慈:「想要給人沉穩又舒適的感覺,可以看到這間餐廳,它的桌子椅子都是木頭材質的,而且可以看到這一桌的餐點,它的擺盤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是使用木頭材質的餐具,而且不說你不會發現,這些餐具都是老闆親手製作而成的。」

玩味木頭 自製食器

不在餐廳的時間,林稚宗就會躲進他的木作工作室。

將一塊菌絲木削成他要的圓形,再一刀一刀挖成一個盤子,餐廳裡的食器都是他嘔心瀝血的作品。

手工木作創作者 林稚宗:「遇到每一種不一樣的木頭,它需要的技巧會不太一樣,比如它會有正逆紋的差別。」

紋路不同,刀子角度就要有差別,林稚宗從山上、從製材廠,甚至從颱風天路邊倒下的路樹,找尋他要的木頭。

手工木作創作者 林稚宗:「有時候做一做夜深人靜的時候,然後或者是好不容易工作結束了之後,然後走下樓,你會覺得有一種為什麼我要把自己弄成這樣子,就是搞到這麼累,然後可是其實就是產量也一直沒有辦法做出來。」

不同於工廠大量生產,手作食器蘊含人的溫度,像是他利用自己採摘的馬蘭,以藍染方式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木作食器。

手工木作創作者 林稚宗:「你遇到色素比較重的地方,顏色比較深的地方,它顏色就會比較深。」

手作食器難以大量生產,價格也較高,要銷售出去,得讓消費者知道它的價值。

手工木作創作者 林稚宗:「就是為什麼這些(古早的)東西可以留到現在,就是很大原因就是當時大家都會很認真地去製作每一個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少了標準 更具特色

不論是台灣美食還是古早風格,呈現出的都是在地特色,現在透過一雙雙巧手融入食器製作,少了制式的標準,在餐桌上卻是獨一無二的迷人風景。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