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機器難取代 "鏟花師"牽動機械業兆元產值

2017-08-12 22:24:45

台灣拚產業轉型,逐漸導入工廠自動化,勢必將取代大量人力。不過還是有些職位,因為需要巧手操作,甚至得靠人類的頭腦研究,在產業中的角色,機器至今無法取代。接下來要帶您看到,機械產業中有項金屬加工技術叫「鏟花」,資深師傅像是機械設備的雕刻師,靠身體律動、手眼協調,能磨出金屬表面萬分之一公分的精密度,比機器做得還要好,帶動的可是上千億、甚至上兆產值。

20170811B02.jpg

好手藝 磨出精密度

胸口頂著銼刀,運用身體前後擺動力量,手眼協調把金屬表面的突起,一道道均勻刮除,彷彿藝術家雕刻作品,這種特別的技術被稱作「鏟花」。

資深鏟花種子講師 蘇春榮:「是需要做50%的高點跟50%的低點,那我們一定要有間隔,因為沒有間隔的話,不是高點太多,不然就是低點太多,(機械)組裝的時候,精度量測出來,然後你的誤差可能過大,然後我們再做鏟花,做微量的修正。」

兆元產業 少不了他

鏟花技術在歐洲、日本發展數百年,舉凡天上的航太機械、工廠設備軌道、機台底座,甚至地底油管,海面下的潛水艇,只要機械有接合面都跟鏟花脫離不了關係。

精密機械研發中心總經理 賴永祥:「接觸面呢,我們必須呢,它有相對的高點來支撐它,那可是又要必須有一些低點,來含(潤滑)油在裡面,兩塊玻璃完全平的,你是推不動它的,它是被吸附在一起。」

資深鏟花種子講師 蘇春榮:「(早期作法)整個人雙腳會微彎,腰部也會彎曲,那以身體上下的律動這樣子來做。」

20170811B03.jpg

推廣鏟花 技法改良

金屬加工手藝,機器無法代勞,但早期的鏟花師傅,雙腳必須不停彎曲,腰部施力,容易有職業傷害,台中精密機械研發中心,改良出符合人體工學的方式,系統化教學,從2009年開始替業界培養近500位人才,但機械業年產值幾乎破兆,人才缺口仍高達7千名遠遠供不應求。

受訓學員 林庭宜:「這方面我們公司目前都是請外包,然後如果我們自己有能力鏟花的話,可以對,就是公司比較有一些實質上的幫助。」

受訓學員 劉宇桓:「家裡從事傳統加工機械的製造,那是想要透過這樣的技術,能夠提升我們設備的技術能力。」

TVBS記者 戴元利:「鏟花這行業在外人眼中看起來是有點類似像黑手的工作,但如果技術純熟的話,年薪甚至可以上看七位數。」

20170811B04.jpg

難培養 鏟花師極缺

刮掉影響精密度的物質,不是用力就好,靠身體掌握下壓深度,指力控制長寬間距,沒有一番苦練很難往上進階。

資深鏟花種子講師 蘇春榮:「鏟花也是一個很微量的修整,(所以它不是全面剷平),是,所以他所做出來的(精密度),可能是千分之一公分,或是萬分之一公分而已。」

高薪 顛覆黑手印象

業界高手年薪4、500萬跑不掉,今年43歲的蘇春榮,鏟花資歷20年,是精密機械研發中心首席鏟花講師,由美國訓練機構認證的達人,全台灣僅僅兩位,他是其中一人。

資深鏟花種子講師 蘇春榮:「你可以維持精度壽命多久,越久,那表示說你做得出來,這個功力就越高,正常來使用下都會超過保固期,超過很長的時間,一般來講 4、5年以上,那如果說非達人級的或是你不專精的話,做可能在保固內,一年內就會有問題了。」

精密機械研發中心總經理 賴永祥:「20年前的話呢,(業界鏟花師)他就我知道的話,他一個月是十幾萬塊的一個收入,台灣指標性大廠,它們自己因為在裡面需要,相當的設備是需要所謂自己去做,那為了把這個精度達到它就這個鏟花的部分,它其實是不計成本地要做到最好。」

20170811B05.jpg

縫紉師 研發主力

彷彿實驗室工程師,這群人穿著白袍工作服正反覆研究手中的針線活,別以為創新研發是科技業專利,資歷20、30年的縫紉師和打版師要顛覆外界,對傳產業刻板印象。

20170811B06.jpg

布料多變 鑽研織法

彈性運動衣貼合人體,小小一道縫線,看似不起眼,學問可大得很。

紡織廠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 徐菊:「都不會破,而且張力非常好,你看這樣試也不會破,那這個感覺就是不但能夠當裝飾,又能夠當我們的合縫效果,沒有縫份的感覺,是非常薄的,然後我們的線是用柔軟線,在皮膚接觸的時候,它是舒服的,不會讓你覺得有刺刺的感覺。」

再換種機能布料,外套要做到防風防水,不想穿針引線留下孔洞,得換一台超音波黏合機。

紡織廠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 徐菊:「兩片布黏合了,完全沒有縫線,(完成)第一階段的黏合,但是它沒有非常的牢固,我們要讓它非常的牢固,我們要加另外一個設備進來。」

兩塊布料黏合後,接著熱吹風貼條機,透過高溫加壓,把可能滲水透風的縫隙統統包覆起來。

紡織廠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 徐菊:「這是背面,來,我們看一下,正面的效果,正面就是完全是平整的,看不到任何一個東西,然後而且是密合的,不會透水。」

20170811B09.jpg

技法靈活 比機器強

要做出完美的衣服,多一吋嫌鬆散,少一吋不夠美觀,透過縫紉和打版技法交叉運用,樣式千變萬化。

紡織廠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 徐菊:「上來跟下來都要剛好的份量,拿上來要有足夠蓋住嘴巴,放下來要有足夠的鬆度,然後側邊的形狀看起來是要很平順的。」

20170811B10.jpg

研發中心 落腳台灣

布料推陳出新,該搭配哪種織法,甚至連縫線本身用什麼材質,都需要資深縫紉師不斷來回嘗試,國內第二大成衣廠,在全球設立生產線超過20幾處,創新研發中心卻獨獨落腳台灣。

紡織廠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 徐菊:「無可取代的地方就是,它所有的東西其實是靠人工智慧去把它想出來,那想出來以後,轉成量產的時候,我們就把我們的這個智慧know-how,想辦法再做一個轉化,轉化成我們的自動模板,或者是我們的大量生產的設備。」

20170811B08.jpg

手作職人 時間歷練

資深縫紉師的任務是專精打樣,並把縫紉技法融入自動化產線,讓其他國家的廠區能順利量產,這群特殊的職人,靠著研發能力和一雙巧手,在工業4.0浪潮席捲下,依舊站穩腳步。

攝影記者 連裕閔 文字記者 戴元利

標  籤
  • 追  蹤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