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設定所在地
  • 北部
    • 基隆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市
    • 新竹縣
    • 苗栗縣
  • 中部
    • 臺中市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市
    • 嘉義縣
  • 南部
    • 臺南市
    • 高雄市
    • 屏東縣
  • 東部
    • 宜蘭縣
    • 花蓮縣
    • 臺東縣
  • 外島
    • 連江縣
    • 金門縣
    • 澎湖縣
PM2.5 14低 2017/01/11 17:00
空氣品質良好,可正常從事戶外活動
01/11

星期三

20-22°C
01/12

星期四

18-23°C
01/13

星期五

16-18°C
01/14

星期六

14-15°C
01/15

星期日

14-16°C
舒適溫暖早晚較涼 西半部局部霧空品質差
21°C
臺北市
台灣珊瑚覆蓋率逐年下降 企業ESG紛紛瞄準珊瑚復育

2022-10-26 16:43:51

全球暖化造成的海洋熱浪,導致全球珊瑚面臨急迫威脅,台灣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顯示,包含北海岸與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的珊瑚礁都亮起紅燈警戒,健康堪憂的黃燈區有墾丁、綠島、澎湖,健康良好的只有蘭嶼1處,為了海洋生態永續發展,民間和地方政府都動起來,著手復育珊瑚。
 
五顏六色的珊瑚,在海底下,隨著水流搖擺,魚群穿梭其中,讓海洋世界,充滿生意盎然的氣息。

但這樣的水中美景,卻在全球暖化中,逐漸失色,原本穿著多彩外衣的珊瑚,現在面臨白化危機。

根據全球珊瑚礁監測網的監測結果顯示,台灣珊瑚覆蓋率有減少趨勢,各處珊瑚礁區正遭受到嚴重干擾,引發民間單位關注。

 海科館珊瑚養殖人員蔡宇鴻:「今年很明顯,我們這附近的水溫是很高的,大概都29、30,都是破往年紀錄。」

來到海科館實驗室,珊瑚養殖人員和台達基金會執行長正在為等一下的移植珊瑚行動作準備。

把半個手掌大的珊瑚株,切割成四份,這是珊瑚復育的起點。

圖/TVBS

海科館珊瑚養殖人員蔡宇鴻:「大概我們一般來說用的珊瑚復育的種苗,大概3到4公分左右,(那最後會長到很多嗎很大)很大,很多。」

珊瑚株切片成最小可以存活的個體,按照經驗,高爾夫球直徑大小,長得比較快。

海科館珊瑚養殖人員蔡宇鴻:「我們一般人工培育的話,我們會把珊瑚的個體,切割完的碎片黏在上面。」

黏上水中專用三秒膠,把珊瑚母株固定在基座上,接著移到繁殖槽裡。海科管的珊瑚缸,各種不同種類樣貌的迷你珊瑚,透過人工養殖系統,正在努力茁壯。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有點像是因為現在切很小嘛,就是剛上了幼兒園或到幼稚園,慢慢把牠養大,給予牠很多這些營養,接下來再長大一點,大概到6到10公分,可以說是上了高中上了大學,我們就會把牠移植到目前在潮境的一個保育區。」

手動控制光譜,白光是用來取代日照、紅光則是給葉綠素、共生藻使用,而珊瑚的蛋白需要藍光,等這些珊瑚株長到6公分左右,下一步,就要野放,讓他們回到大自然懷抱。

圖/TVBS

人稱阿乾的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背著氣瓶,全身潛水裝備,在教練陪同下,來到基隆八斗子海邊,他要親自下海,把珊瑚株安置在保育區裡。

拍攝當日,天氣晴朗,水中能見度高,還看的到河豚,在復育中的珊瑚間悠遊,阿乾拿著色卡,比對珊瑚顏色,用目測來檢查珊瑚的健康狀況。

記者王皓宇:「氣候變遷是現在許多企業所關注的議題,來到東北角的潮境公園,清澈的海域有著豐富的海底生態,但近年來受到全球暖化,海溫上升以及過度觀光,這裡的珊瑚面臨到白化危機,為了把珊瑚種回來,台達電與海科館進行人工復育合作,預計在今年將完成近千顆的珊瑚復育。」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暖化之後1.5度C的升溫,可能會造成70%到90%熱帶珊瑚的一個損失,如果2度C以上的話大概是99%,所以某一部分我們必須要跟時間去做一個賽跑,聯合國的氣候會議的報告,是告訴我們,大概在2040年前升溫就可以突破1.5度C,但我們看到最壞的預估,六到七年內,基本上就可能會升溫超過1.5度C。」

圖/TVBS

珊瑚占整體海洋面積千分之一,卻供養四分之一的海洋生態,台達基金會目標是要達到1000株珊瑚的復育,但今年北台灣珊瑚白化壓力指數,突破30年來最高,也讓復育計畫充滿挑戰。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我們當初知道會有,可能會有這樣狀況,但不知道來得這麼快,所以當初我們種下去的珊瑚苗其實有部分牠這次沒有活過這次的一個白化、海洋熱浪的一個狀況。」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兆揚:「環境壓力比如說熱、冷或者是一些化學物質之類的,都可能導致,或甚至被泥沙蓋過去,就是當珊瑚跟珊瑚共生藻他們覺得他們的合作的關係有點出狀況,或環境不好他們就不願意再繼續合作,他們就會分家,分家之後共生藻就會離開珊瑚,剩下原本的珊瑚,透明的珊瑚組織,跟下面的這種白色骨頭,所以我們看到的白其實是因為下面的白色骨頭露出來,稱作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還不只在單一海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公布長達12年的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計畫成果,顯示北海岸、東北角、東海岸的珊瑚健康都亮紅燈。

海大環態所研究助理林子傑:「如果珊瑚的覆蓋率是低於10%以下的話,我們就在那個計畫裡面定義這個珊瑚礁是一個失能的珊瑚礁,在卯澳灣這裡在多年前他們有在做調查的時候,其實是珊瑚覆蓋率是還不錯的,可是到了2021年的時候,牠的覆蓋率就已經低於10%以下。」

圖/TVBS

珊瑚白化監測分級共分六級,分別是正常珊瑚、珊瑚呈現淡白色、第三級是1%到50%白化,第四級50%到99%白化,第五級100%白化或出現螢光色,第六級則是死亡、覆蓋海藻,氣溫上升,珊瑚難逃白化宿命,除了企業之外,地方政府也開始著手珊瑚復育。

記者王皓宇:「新北市海洋復育園區在貢寮有一座九孔池,不過現在已經不養九孔了,而是養殖復育珊瑚,又稱作珊瑚農場,工作人員每一週會定期下水照顧珊瑚,清出團扇藻、白結螺還有其他藻類,讓珊瑚可以好好生存。」

這裡是東北角卯澳灣,新北市海洋資源復育園區與海洋大學合作,先把珊瑚養在九孔池裡,每週有人員下水大掃除,要確保珊瑚可以正常行光合作用,珊瑚長到一定程度後,再招募志工,野放海外。

新北市漁業處課長俞怡君:「養了1千多株的珊瑚,今年打算把這些我們會移植3百多株到5百株的範圍的珊瑚,移植到卯澳灣去,(真的到海裡面去了)進到海裡面去。」

他們也深知,想讓海洋生態永續下去,必須從教育紮根。

海大環態所研究助理林子傑:「例如說我們在辦這個(珊瑚)小學堂,我們會跟民眾去宣導說,譬如說做好垃圾分類,去海邊玩的時候不要擦一些防曬乳,這些會汙染海洋的東西。」

圖/TVBS

新北市漁業處課長俞怡君:「集思廣益來討論像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珊瑚,有關於珊瑚主題的一個海洋教育。」

環境威脅,讓珊瑚礁區如臨大敵,包括沿岸土地開發、工業廢水、海洋活動、廢棄物,但最根本,還是要解決暖化加速問題。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最好的調適其實是減緩,當我們要做相關調適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假設是,當我們減緩達到一個哪一年達到淨零,哪一年達到減緩50%,那至於調適是用人為的方式去加速整個環境它,提升它的一個韌性,讓牠們(珊瑚)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海洋熱浪,或者是海水的升溫,有機會可以,比如說像珊瑚來說,牠可能會白化,但牠不會死亡,牠可以撐過最熱的這幾個禮拜。」

圖/TVBS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兆揚:「因為珊瑚是珊瑚礁生態系的根,當你把這個根拔掉,基本上你毀滅的不是珊瑚,而是整個生態系。」

若地求持續升溫,種再多珊瑚都比不上毀滅的速度,海面下的世界,並非與你我無關,在生態循環中,後果可能還是由人類共同承擔。